第7文学

第7文学>代晋 > 第一四零三章 通牒二合一(第1页)

第一四零三章 通牒二合一(第1页)

东府军的攻城准备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昨晚李徽登山归来之后,立刻召集众将会议,宣布明日开始攻城的命令。众将领自然是喜笑颜开,甚为高兴。主公终于下了决心了,对于嗷嗷待战的东府军将士而言,自然是兴奋不已。

不过李徽还是提出了几个原则。其一,攻坚作战不必急于一时,不可急功近利。要利用强大武力和宣传,营造压迫性的态势,造成整体战局的有利状况,瞅准时机一举进攻。其二,尽量减少平民和对京城固有景观房舍和基础设施的破坏。除非必要,否则必须克制将士们的行动。其三,要以攻城和扫清外围,配合其他起兵兵马完成对地方上的占领,形成全面封锁态势作为总体的作战方针。采用攻城牵制,援助地方兵马的策略,形成大晋各地整体态势上的有利,而非拘泥于攻下建康。

这其实是李徽思考多日,综合形成的此次作战方略。

确实,京城固然重要,攻克京城是击溃桓玄的决定性的一步。但在京城严防死守,守军众多,城池坚固的情形下。完成地方上的占领,形成地方合围京城的态势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广大的三吴之地,那是核心地带,务必切断京城的人力物资的重要来源之地。

当然,完全切断京城的物资人力的供应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北之地在桓玄手中,上游的大江和陆上通道也无法封锁。在目前这种状况之下,江淮四郡只能采取岸上守势,己方水军必须保证京口瓜州渡的畅通,是无法封锁上游水道的,事实上已经基本上放开了水道。

而西北方向虽有地方兵马响应,举起讨逆大旗,但想要靠着他们,怕是不太可能。他们或许可以进行滋扰,但却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但即便如此,三吴之地距离京城近,人口物资资源丰富,那是必须要掌控在手的。更别说,谢琰的兵马已经在钱唐一带,和三万桓熙的兵马形成了对峙。很显然,桓玄也明白,三吴之地对他的重要性。

总之,李徽虽然决定攻城,但他却要营造的是东南之地整体有利的态势,最终将建康在东南方向孤立,形成围三阙一的态势。因为李徽认为,桓玄有退路,他也必不肯和自己死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当局势到达临界点的时候,他会放弃京城回到西北。而这也是李徽希望他做的。因为以东府军的力量,想要完全吃掉桓玄的数十万兵马恐怕也不容易。

定下策略之后,次日一早,李荣率领前军抵近西篱门外战场。后续兵马也陆续跟进。既然是不急于攻城,那么相关的布阵和准备便要做的扎实。

东府军攻城兵马在城下要做的事情很多。修建火炮炮台以及建立营地工事是首要之务。前者是让火炮尽快安装入驻,形成攻城作战力的关键。后者则是立足未稳之时,火铳和弓箭手保护己方阵营的屏障。

五千多工兵在距离西篱门里许的阵前开始大兴土木,建造上百座。由于西篱门外的地形有些小小的缓坡,城池在高处,为了保证火炮的射程,必须要修建炮台。况且,重炮阵地本就需要进行休整,哪怕是在平地上,也需要进行平整作业,固定火炮的底盘位置,以保证火炮的稳定和水平。那是确保发射安全和精度射程的标准做法。

午后时分,李徽率中军抵达战场后方。在众亲卫的簇拥之下,李徽来到阵前位置,查看准备进度。炮台已经完

成了数十座(buduxs)?(),

?()?『来[不。读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明日百门火炮可尽数到位。

阵型前方和侧翼,弧形沙包工事已经成型。连绵的数十个长达二三十步的扇形工事,在阵前形成半人高的障碍和防守区域。这是为了防备对方的袭营而准备的。数千名弓箭手和火铳手将入驻工事之中,防御可能发生的对方的出城袭击。

工事后方的空地上,大批的攻城器械正在组装。这些可不是真正意义上攻城需要用的器械,李徽没打算用传统的攻城器械攻城。这当中只有十余座云霄车或许会派上用场,而其他的都是一种新型的攻城战车。

那是百余架大型的车辆改装的冲锋战车。当然并非真正的什么冲锋作战的车辆,而是在四轮大车的前端安装大面积的防箭木盾。折叠式的木盾一旦展开,可以形成数道宽约一丈七八高达丈许的防箭屏障。

攻城冲锋之时最危险,对方的箭支是主要的威胁。所以,这种木制屏障车可以作为进攻时的辅助之用。两侧各十余名兵士推着大车前行,可以完全被庇护在车头木盾之下。并可携带攻城所用的绳索兵刃云梯等物。进入攻城距离之后,更可作为弓箭手火枪手的临时遮蔽工事,作为压制城头敌军的移动射击堡垒使用。

当然,这只是雏形,还不能防火箭和床子弩的强弩攻击。李徽希望未来能给这些车辆做全新的设计,并且包上铁皮,防火和防重型弩箭的轰击,甚至是防火器。当然,目前条件达不到,只能用平板大车改装成这种简易的冲锋车以保护冲锋的东府军步兵兵马。训练证明,在开阔的战场上,这东西开始颇有作用的,只是局限性不小。

在前阵子阵型之中,左中右的位置各有一座已经建造好的观察瞭望塔。这是原木建造的高达七八丈的瞭望塔,用来在阵前瞭望敌情之用。在攻城作战和地形复杂的山地作战之中,瞭望敌人的分布和藏匿位置是极为必要的。没有高处瞭望的条件,这种瞭望塔便是军阵之中优先建造之物。

李徽爬上了中间的瞭望塔顶。虽是粗大的原木建造,地基深入地下埋住压实,但是由于高度太高,上方平台在初冬的风中摇摇晃晃,整个瞭望塔也吱吱呀呀的似乎要倾倒。

李徽站在高塔顶端平台上,用千里镜向着城头瞭望。这个高度,可以看清楚城头上的情形,甚至连城墙内侧位置的情形都得以窥见。

千里镜中看到的情形让李徽暗暗心惊。高度近四丈的建康外城城墙上,密密麻麻全是守军。长达数里的城墙上,黑压压的守军宛如蝼蚁。城墙上每隔一段便有加固的工事和碉楼,就像是长城的烽台一般。箭塔林立,旌旗如云。

城内侧的营地帐篷密密麻麻宛如坟场,兵马来去,忙碌穿梭。可见对方不光在城头有大量守军,城内更有大量生力军。光是西城这一面城墙,起码五六万兵马集结于此。防御工事也极为密集,显然是突击进行了加固。由此可见,桓玄是真的希望能够守住京城。他下了大力气在防御设施之上。

不过,对李徽而言,这样的布局倒也吓不倒人。在李徽看来,这种传统的防御方式,若是其他兵马攻城,或许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东府军拥有重炮,对方工事越密集,防守人员越多,杀伤力反而越大。这些防御设施,在火炮的轰击之下,恐怕支撑不了多久。真正阻挡东府军脚步

(buduxs)?()

的,其实是坚实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那些火炮无力摧毁之处,才令人头疼。

未时末,十余门火炮被拉到西篱门外五百步区域。火炮架设完毕之后,装有大量拓印传单和讨逆檄文的炮弹被装入炮膛之中。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起,数十枚炮弹在西篱门城头和城内区域的天空中爆裂开来,然后无数的传单在空中飘洒如雪,纷纷落下。

那些纸片上除了印有讨逆檄文全文之外,便是劝降的宣传内容。

“桓玄逆贼,大逆不道。城中兵马,勿受其蔽。尔非首恶,当弃暗投明,可既往不咎。若执迷不悟,视同同谋,诛灭三族,望尔等三思而行。”

“阵前倒戈,官升三级。弃暗投明,既往不咎!”

“擒杀桓玄者拜刺史,擒杀敌酋者,拜太守。如此良机,切莫错过!”

“东府军火器凶猛,不日即将轰炸城池。望京城军民,互相转告,即刻撤离京城之地,或寻觅躲藏之处,以免误伤。”

“东府军不欲伤及无辜,但弓箭无主,炮弹无眼,难以左右。尔等百姓,宜早避之!切记!”

“尔等乃大晋臣民,何故为贼作伥?回头是岸,制作能改,善莫大焉!”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