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一个后空翻跳出战圈,望着气定神闲的张玉汝,突然意识到一个让他心惊的事实:自己的动作越来越僵硬了。
方才那记侧踢本应更快更狠,却在抬膝的瞬间感到大腿肌肉莫名的酸胀;方才那记摆拳本应角度更刁钻,却在出拳的刹那被对方提前封住了路线。
这种感觉,就像陷入了一张无形的蛛网。
他越是奋力挣扎,四肢便被缠得越紧,那些原本行云流水的招式,渐渐变得滞涩、刻板,仿佛每一次发力都在触碰对方早已设好的界限。
领域中残存的能量流,不知何时已随着张玉汝的呼吸节奏起伏,而他的心跳、呼吸、甚至肌肉的收缩频率,都在这股无形的牵引下,一点点偏离自己的掌控。
“你……”林逸握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终于明白,对方不仅在化解他的攻击,更在潜移默化中干扰着他的节奏,就像蜘蛛在耐心等待猎物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这种被步步紧逼、处处受限的感觉,比正面溃败更让他心头发闷——他明明还保有大半力量,却觉得自己像被捆住了手脚,每一次挣扎,都只是在向更深的网中陷去。
单纯在肉身强度的维度上来较量,林逸的实力与张玉汝相比,不仅没有丝毫逊色,甚至在力量爆发与防御韧性这两大核心层面,林逸展现出了更胜一筹的优势。
倘若将双方的实力具象化为数值,并进行直观对比,不难发现,林逸能够在数据呈现上实现一定程度的领先,这一领先幅度尚属“小有盈余”的范畴。
然而,不具备碾压性的数值优势,在综合实力比拼的战场上,往往难以成为左右胜负走向的关键砝码。
当双方数值差距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时,战斗机制的运用精妙程度,以及临场操作的细腻与精准度,便一跃成为主宰胜负天平倾斜方向的核心要素。
而恰恰在这两个关乎战斗本质的关键领域,林逸与张玉汝之间横亘着一条颇为显着的实力鸿沟。
张玉汝所掌握的一系列独特能力,宛如赋予其在战斗中纵横捭阖的利器。
诸如“颠倒”这般玄妙莫测的技能,能够在瞬息之间逆转局势。
“枯木逢春”这类神奇的能力,更是为张玉汝在战斗中预留了极大的容错空间,使得他即便出现失误,也能迅速扭转不利局面。
而“加速世界”所带来的极致速度加成,配合“造化之眼”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洞察,二者相辅相成,构筑起一套近乎完美的攻防体系。
它们从根源上大幅降低了张玉汝出现失误的概率,让其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稳定性。
试想,一个既拥有充足犯错空间,却又凭借强大能力几乎不犯错的对手,在战斗中将会是何等难缠的存在?
或许,现在正在与张玉汝正面交锋的林逸,对这种棘手程度会有着最为深刻且直观的感触。
其实在双方激烈的战斗进程中,大部分时间里,林逸与张玉汝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均势状态,你来我往,难分高下。
但人类毕竟不同于冰冷且精准的机器,纵使实力超群,也难以避免在漫长的战斗过程中,于某些瞬间出现难以察觉的微小偏差。
遗憾的是,每当林逸因各种因素出现这些细微失误的瞬间,敏锐的张玉汝总能凭借其出色的战场感知能力,迅速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一次两次的机会,或许尚不足以对战斗走向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然而,当这样的机会积累到成百上千次,量变便引发了质变。
无数个微小的优势不断累积、叠加,最终造就了如今张玉汝牢牢掌控战斗节奏,主导战局发展的局面。
如同金属碰撞的轰鸣尚未消散,林逸身形如离弦之箭,骤然向后疾退,在地面拖曳出两道焦黑痕迹,与张玉汝之间瞬间拉开十余米的距离。
他单膝微屈稳住身形,发丝因剧烈运动而凌乱地垂落额前,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喂!接下来这一招你若能稳稳接住,我当场认输!”声浪裹挟着战斗余韵,在这片狼藉的战场上激荡回响。
话音未落,林逸周身便腾起刺目光华。
能量如漩涡般翻涌凝聚,空气中的粒子都在这股威压下震颤扭曲。
这般异象令张玉汝瞳孔骤缩,心中警铃大作:“这家伙究竟想搞什么鬼?”
思绪如闪电般掠过脑海,多年征战培养的本能已驱动他做出反应。
电光火石间,张玉汝足尖猛地蹬地,身形化作残影,朝着林逸侧方急掠而去,准备以攻代守,打乱对方蓄势节奏。
他可不打算就在这里等着对方丢大招。
他们两人又不是在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擂台上打友谊赛,对方说让接招就接招,那岂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颠倒。”张玉汝声线低沉如古钟,尾音还未完全消散,一道裹挟着幽冷气息的墨色能量骤然迸发,如同一头觉醒的狂龙,张牙舞爪地撕裂空气,直扑林逸所在方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