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会试,有900名举子参考。
有100人晋升为贡士,获得进入大周皇家学院的资格。
从启蒙学堂、乡学,到皇家学院。
从县试到殿试。
宇文衍自下而上推动的科考制度逐渐明朗起来。
从始至终。
朝廷从未颁布任何有关科考的诏令。
更加没有提及“科举取士”的相关内容。
短时期内。
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属于精英教育。
只不过。
这些精英大多出身寒门或自耕农。
没有世家贵族的背景。
为以后摆脱传统豪门的束缚奠定基础。
“昭玄,朕准备每年从内库拨出一百万贯,成立‘皇家兴学赡资’。”
“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以及改善学堂设施,先生廪禄等。”
在刘宝的经营下。
九洲商行的产业涉及各行各业。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商贸帝国。
源源不断地为皇宫内库赚取海量的财富。
“一百万贯?”
高颎听罢不由惊呼。
他没想到陛下竟然如此豪横。
他没听错的话,皇帝说的是每年一百万贯。
这么大一笔钱财投入官办学堂。
可见陛下对于民间教学的重视程度。
“百年,千年大计,教学为本。”
“悠悠华夏,泱泱神州,广袤万里。”
“需要不可计数的有才之士进行开发,治理……”
宇文衍回望了一眼“华夏大周天下坤舆全图”。
嘴角上扬。
露出一抹志在必得的笑容。
“陛下雄韬伟略,臣愿鞍前马后,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