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别的拆迁项目,我们大可以先把能拆迁的人先迁走,再来一户户做大家的工作,十天不行就半个月,半个月不行就一个月。。。。”
林瑜欣摇了摇头,这也是寻常拆迁项目的惯例。
基本上是谈妥一户,立马就签订协议,生怕别人后悔,
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先把大部分的协议签了,在集中精力对付几户钉子户,
哪怕做出一些妥协也不至于产生大面积的影响。
所以几乎成了每一个城市拆迁的惯例。
大多数的钉子户也都是抱着类似的想法,
刚开始都是拖着不签,就等着政府来回商谈之后的加价。
然而坏处也很明显,很多时候眼看拆迁完成大半,只剩下几个顽固分子谈妥项目就可以开工了。
这时候政府往往都会做出很大的让步。
比如徐浩然就听说,某个城市为了拆迁,对唯一的一户钉子户先后加了八次价格,
从最初的120万,最终加价到了530万依然没能谈妥,钉子户眼看自己不拆迁,政府的项目迟迟不能动工,
狮子大开口一定要一千万才能搬迁,
最终不得已政府只得放弃了该改造项目。
等到政府真的放弃的时候,钉子户倒是急了,找到政府,希望能以530万的价格成交。
然而此时该项目已经落地别处了,政府反倒不急了,
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当然这只是最为极端的例子。
现实中,大多数时候政府和钉子户还是能达成一致的,然而价格自然就不可能是政策约定的价格了。。。
这些人几乎就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我们有时间、有耐心,也充分相信大家对于政府工作还是支持的。”
“但是这个城市更新项目是省里的示范项目,”
她摇了摇头,
“对于我们而言,签一个和只剩一个没有签并没有区别。”
“所以我们会等到所有的人都谈妥协议之后再统一签字。”
在场的人,无论是基层的干部也好,还是拆迁户也好都是第一次听说,脸色不由大变起来。
很多人当即就记起,确实这次的拆迁与之前的不同,
之前几乎是谈妥一个就签约一个,然而到现在为止,三个社区不少人其实都已经和政府达成协议了。
可是签约的却一个都没有!
这确实有些反常了。。。
“如果短期内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