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买录音机图啥?
电视广播里听了二三十年,耳熟能详倒背如流还不够,特意买盘磁带回家听?
再好听,也架不住常年累月的翻来覆去啊。
推动人们买录音机的根本动力,是78、79这个时间节点上,大量外来磁带进入了内陆。
有些是出国的人买录音机时顺手一起买的,有些是从沿海地区各种途径流入的。
几十年后的人,根本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了翻录一本喜欢的磁带甘心费多大的劲。
蹬十几二十公里自行车,顶风冒雪的托朋友找关系,都是常规操作。为了一首歌,托几百上千公里外的朋友寻摸都不在少数。
所以,年轻的朋友无法想象,貌似稀少的“外来歌曲”,以各大城市为基点向周边辐射的速度有多迅速。
跟后世网络的传播速度没法比,但比五六十年代手抄本小说传播的速度要快的多得多。
毕竟,抄一本书要多长时间,翻录一本磁带才多长时间……
等时间进入79、80年时,以港台歌曲为代表的外来音乐,几乎已经从偷偷摸摸的私下传播,变成了一种风潮。
细论那些流入的歌,谁的最火?
没有任何争议——邓丽君!
小日子和老美的歌儿听不懂,粤语歌能听懂的人少之又少,唯独弯省的歌儿基本都是国语。
邓丽君的嗓音、唱腔儿和唱词从录音机喇叭里传出来,毫不夸张的讲,听了二三十年激扬颂扬赞扬曲调的国人浑身鸡皮疙瘩。
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歌还能这么唱吗?